English

文化精品古典巨帙

1999-08-18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邓魁英 我有话说

关于唐诗与宋诗孰高孰低的争论,自南宋以来经元历明直到清代持续了七、八百年之久。而且往往是双方针锋相对旗帜鲜明,象明前、后七子主张“诗必盛唐”,并且认定“宋无诗”。对立的一方前有宋濂,后有公安、竟陵派则大力标举宋诗,甚至声称“唐无诗”。显然都是出于不同爱好意气用事,各执一端。清代学术比较活跃,对唐宋诗的整理研究也有新的进展。如吕留良、吴之振等编辑《宋诗钞》,意在显示“宋诗之长”,而同时又有“奉敕”编纂的《全唐诗》用以鼓吹唐诗之“众体悉备,亦诸法毕该”。虽然也有人持论比较公允,说过“唐宋皆伟人,各成一代诗”的话,可是总的来看尊唐派比扬宋派的声势要大,群众基础也厚。因为论总集有卷帙浩瀚的《全唐诗》为人们提供查阅研究之便利,论选本有家喻户晓的《唐诗三百首》供老幼读者吟诵讲习。而《宋诗钞》和《宋诗别裁集》等书毕竟不多,传播也不够广远。这应该说也是造成人们重唐轻宋的一个原因吧。现在,《全宋诗》的编辑出版正弥补了这一缺欠,使我们不再有宋诗无总集的遗憾。

后来,在文学史的研究中,对于唐诗、宋诗只论异同不评高低的提法逐渐为人们所认同,对宋诗作家作品的介绍研究受到了重视。可是读诗论诗的人总还是有自己的好恶取舍。像王国维说过“一代有一代之文学”,很有道理,但他还是认为唐之诗,“后世莫能继”,也是认为宋不如唐。鲁迅说:“一切好诗,到唐已被做完”。毛主席说宋人写诗不懂要用形象思维,“所以味同嚼蜡”,也都是认为宋不及唐。他们的看法确实产生过一定的影响,以致虽有钱钟书编的《宋诗选注》在引导人们了解宋诗的特色;虽有把唐诗、宋诗比作“并峙之双峰”的评价,在唤起人们对宋诗成就的重视。但是人们对宋诗总不及唐诗那么熟悉,甚至可以说还有那么一点偏见,以致从研究成果上来看,关于宋诗的整理、专著和论文与宋诗数量之丰富是很不相称的。现在《全宋诗》的出版,正是以一种高度科学的态度对待文学史上这一客观存在,他将有助于人们摆脱对唐宋诗褒贬扬抑的偏颇,通过充分的考查研究,给予宋诗以恰当的历史评价。这对于推进古代文学史的研究,发扬光大祖国的文化传统定会产生积极作用。

《全宋诗》的编纂出版是一件有利于文化建设的大好事!只有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才能有策划这一项目的识见,和承担这一繁重任务的魄力,才能筹措来巨额经费,组织起庞大的专业队伍,有领导有计划地胜利完成这一浩大的工程。清代康熙年间从事《全唐诗》的学者只有寥寥十数人,以胡震亨的《唐音统签》及季振宜的《唐诗》为底本,并就便利用内府藏书,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修纂成的。比起我们的《全宋诗》来,那只能算是草率从事的急就之章,所以多有疏漏、讹舛之处。并且其序次是“首诸帝,次后妃,次宗室诸王,次公主宫嫔”,充满了封建主义的色彩。而《全宋诗》的编纂都是“十年辛苦不寻常”,编者们从今到古,从国内到海外,从中央到地方,由公家图书到私人所藏都广为查寻搜集。征佚辑散,梳理编排,核查校勘,辨伪正误,考索版本源流,撰写作者传记,其工作的复杂繁重是不难想象的。今天我面对着一本本装帧优美,印刷精良的巨帙,从心里感到一种惊喜,对编者的辛勤劳动感到十分钦敬!我过去的学习就有重视唐诗忽略宋诗的缺点,今后将好好阅读宋诗以弥补知识之不足,用这作为对《全宋诗》编者们的回报,我想这或许也是他们所预期的一种社会效益吧!

(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